“桃源铜仁”风景正好
——铜仁市旅游产业化发展综述
杨红
【资料图】
梵净山下,乡村振兴产业带牵引乡村发展;锦江河畔,流光溢彩中南门映衬城市璀璨。春天的铜仁,万木葱郁、满目秀色,处处生机勃发。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铜仁文旅活动异彩纷呈、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各个景区、景点人头攒动,全市共接待游客1182.94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114.57亿元,同比增长10.6%,旅游市场持续回暖。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高质量实施“旅游+”发展战略,逐步构建起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区县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点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水起舞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铜仁地处黔湘渝结合部,素有“黔东门户”的美誉,自古山奇水秀、人文厚重。山水相融间,造就了铜仁风景如画。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中讲到,“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
山是铜仁的根。喀斯特独特地形,造就铜仁形态万千的山。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武陵主峰梵净山成为我国亚热带地质历史最古老的名山之一,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好的原始森林,775平方公里内繁衍着以“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和“植物界大熊猫”珙桐等为代表的7000多种动植物,是全球不可复制的生态王国、动植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拥有“天空之城”、蘑菇石等稀世地质景观,是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水是铜仁的魂。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把从贵州西部高原积储的光华在铜仁充分释放,形成千姿百态、奇丽壮观的乌江百里画廊自然风光;发源于梵净山麓的锦江,自西向东蜿蜒流淌,成就三江汇流、长桥卧波的壮美景观;全市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孕育出滩涂、梯田、农庄、竹林、茶园、果园、石林、飞瀑、温泉、溶洞等独特美景。
文化是铜仁的基因。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交相浸润,远古遗址、铜钲、牙璋镌刻着古色文明;土家、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聚居,德江傩戏、石阡说春、思南花灯、松桃苗绣等传统技艺,催生出多彩民族风情和好客民族风气;木黄会师纪念馆、困牛山战斗遗址、周逸群烈士故居等革命遗址,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古村古寨、古城古巷、古桥古井,承载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唤醒多彩和谐的人文之美。
山水风光浑然天成,城市文脉多姿多彩。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拥有全国旅游资源8个主类的全部,31个亚类的28个,155个基本类型的105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与此同时,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沪昆高铁穿城而过、铜仁凤凰机场开通重点客源地航线,让铜仁从过去的“边沿”变为贵州向东发展的“前沿”和武陵山区旅游集散枢纽。
如今,开门能见绿、推窗可观景、步步有看点、处处有奇景的铜仁,正张开热情的怀抱,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百舸争流 旅游业态次第开花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这既是来铜仁游客的感叹,也是几年来铜仁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的精彩演绎。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让好风景变成好前景,把吸引力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铜仁认真挖掘自身的山水风光之秀、地方风物之味、人文风韵之厚、民族风情之彩,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全力构建全域化旅游格局,在全国旅游百舸争流的赛道上跑出了精彩的轨迹。
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铜仁大力实施梵净山大景区扩容提质工程,充分发挥梵净山生态旅游龙头引领作用,依托锦江沿线的滩涂、民舍、梯田、溶洞、温泉和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民俗、乡愁、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布局了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山地骑行等旅游业态,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底蕴,铜仁在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为支撑,在锦江河畔筑起一道文化旅游长廊,并充分围绕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新产品供给,持续营造吸引点、兴奋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激活旅游发展活力。
旅游新业态“接二连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一幅全域旅游大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目前,铜仁拥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A级旅游景区、14个剧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个个旅游景区景点催生出一批批旅游新业态,让铜仁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武陵山区绽放光彩。
2022年,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万山朱砂古镇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景区,德江五彩洋山河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铜仁梵净山马拉松赛道入选全国6个典型智慧健身步道项目,并被授予跑遍中国贵州赛区、五星级健身步道,荣获“贵州省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石阡温泉荣获“贵州省金汤级温泉度假地”。
旅游业态集聚、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游客量和旅游经济持续攀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越来越响,“一县一品”“一县一特”旅游品牌效应显著提升,铜仁旅游产业正在“活起来”“火起来”。
展望未来,铜仁将围绕打造“双一流”旅游目的地,以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以梵净山马拉松赛道为重点打造一批体旅融合示范基地,以石阡温泉为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温泉商圈”,以江口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为重点打造一批度假旅游精品工程,以朱砂古镇为重点打造一批研学游示范基地,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奋力实现旅游大提升。
和合共生 “旅游+”融合亮点频现
2022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中国田径协会关于发展智慧健身步道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健身步道建设的行业标准,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入选全国6个典型智慧健身步道项目之一。
这条有效连接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和铜仁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赛道,是全国具备承办中国田协A2级马拉松赛事条件的全封闭式马拉松智慧赛道,是一条集乡村振兴、体育赛事、休闲度假等业态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也是铜仁着力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手笔”。
近年来,铜仁切实发挥资源优势强旅游,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和合共生,大力推动旅游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尽显魅力,全域旅游绽放生机。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教育基地,全面打造美育教育、红色教育、研学教育等,打造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研学营地。打造文化高地,中南门成为集红色文化、科普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于一体的文化大观园。
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今年以来,该市采取“小规模、多频次”方式,在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策划欢乐跑、达标赛、亲子跑、长跑等系列赛事,全力将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打造为全民健身场所和高频打卡地。同时,铜仁已成功举办十届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市形成独具特色的碧江中国传统龙舟大赛、思南舞龙大赛、松桃滚龙、石阡毛龙、德江炸龙、万山鏊锣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品牌,通过体育赛事拉动旅游消费成效明显。
推动“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温泉康养旅游产品,以石阡温泉作为全市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示范化、标准化,推进碧江九龙洞温泉、思南九天温泉、思南兽王山温泉、沿河思州温泉等温泉产业化提质提档,形成铜仁市温泉旅游产业集群。
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建设思路,实施农旅融合、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两大战略,打造了一批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体验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星级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销售民族特色产品等系列旅游副业增收脱贫。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星级农业园区38个,其中万山九丰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开展园区绿化、厂房美化、环境净化建设,完善和丰富园区观光、科普、服务等功能。依托江口紫袍玉带石、农夫山泉、万山朱砂、玉屏箫笛、松桃苗绣、石阡苔茶等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打造工业旅游景区景点,培育工业科普游、产业公园游、工业购物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推动“服务业+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展铜仁十佳精品民宿、铜仁十佳导游、铜仁十佳旅游形象大使、铜仁十佳原创歌曲、铜仁十佳美食、铜仁十佳乡村旅游景点评选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小吃、旅游商品、旅游街区、旅游民宿品牌,提高旅游供给品质,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文旅融合到体旅融合、从康旅结合到农旅一体,我市大力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崭新明天。
关键词: